发布时间:2017-07-12
阅读次数:0
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标准先行是一个行业正常发展的基本要求。然而,在传统汽车领域,我国标准制定“后知后觉”,一直追随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的脚步。而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,打破了制定传统汽车标准的惯例,可谓产业发展,标准先行。
7月4日,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以下简称“全国汽标委”)电动汽车分会在北京举办了《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(第一版)》(以下简称《路线图》)发布会,至此,电动汽车标准化有了方向。
产业发展标准先行
2010年,电动乘用车示范推广尚未启动,已经推行“十城千辆”的城市对电动客车并没有清晰的认识,在汽车企业和用户那里,电动汽车也是新生事物,整个产业在摸索中前行。就在这一年,电动汽车标准化制定工作提上议事日程。
标准先行在国际上已有先例,德国、美国汽车业走在前列。2010年《德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》(第一版)发布,后进行了三次升级。美国在2012年4月发布了《美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》,随后也升级了两次。周荣说:“德国大约两年更新一次,我国电动汽车标准化更新工作也将是相似的节奏。”
另外,随着新技术发展,汽车领域的跨界现象越来越多,车联网、自动驾驶等不断涌现,这是汽车与通讯技术、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结果。周荣说:“5G通讯还没有普及,5G标准已经被研究制定出来了。汽车越来越多地融入新技术,需要适应新形势变化。标准先行不仅可以让产业在融入新技术时抢占制高点,也将引领电动汽车技术发展。”
因此,为推动电动汽车领域标准化建设,制定标准路线图就尤为必要。国家标准委工业标准二部副主任王莉指出:“《路线图》发布后,将凝聚全行业的共识,促进汽车及相关产业绿色发展。还能进一步加强标准与产业的联系,加快电动汽车新技术的超前布局。”
分层分类制定标准
此次发布的《路线图》对我国从目前到2025年的电动车辆及系统部件、界面与通信、基础设施、相关产业四个方面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梳理和部署。周荣介绍,在整车方面,《路线图》覆盖BEV、HEV、FCEV及关键零部件;在界面和通信方面,《路线图》涉及充电、换电、加氢、通信等;在基础设施方面,《路线图》包括充电桩、充电站和换电站、加氢站等;在相关产业方面,《路线图》的内容涉及紧急救援、回收利用、运营、包装储存运输等。
在电动车辆领域,基础通用标准有14项;电动车辆整车标准有19项,其中纯电动汽车8项、混合动力汽车7项、燃料电池电动汽车4项;关键系统及零部件标准有33项,其中车载储能系统16项、电驱动系统11项、燃料电池系统3项、其他系统及部件3项;接口和设施标准有10项,其中充电系统及接口8项,加氢系统及接口2项。
然而,这些标准并不全面,仍然存在标准缺项。针对标准缺失项,周荣称,《路线图》根据需求划分成紧急(2016)、短期(2017)、中期(2018~2020)、长期(2021~2025)四个阶段,对我国从2016年到2025年的标准化工作重新进行了梳理和部署,以查缺补漏。
三项标准将成为强制标准
在加速构建标准化的过程中,并非按照既有思路一成不变,也在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完善。
在此次会议上,周荣介绍,虽然我国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已初具雏型,但目前全部为推荐性标准,对产业的约束力不够。为切实发挥标准作用,在《路线图》发布的同时,《电动客车安全技术要求》、《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要求》、《电动汽车安全要求》三项强制标准将出台,并于今年底定稿,分别由宇通客车、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执笔起草。为何选择让企业牵头制定标准?周荣说:“让企业执笔起草标准,可以充分发挥一线企业的科研力量和优势,使标准与产业发展结合更紧密。”
另外,《路线图》出台后也会随着产业的变化而调整。全国汽标委电动车辆分会在后续的工作中还将更新发布《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》。并根据《路线图》规划,实际推进、开展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,通过国际双、多边合作及“电动汽车标准法规国际研讨会”等平台,研讨并把握技术和产业的发展,定期更新、修订《路线图》。
根据国家认监委官网的最新数据,自2024年以来,认监委已发布公告统计显示,共有46家认证机构因各种违规行为被撤销相关资质。通过深入分析具体公告内容,我们可以梳理出关键风险点,并以此为鉴,提醒整个行业重视合规管
从全国认证认可信息服务平台可见,截至2024年12月,全国共颁发有效认证证书406万张,获证企业108万家。相比年初,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量增长最为显著,同比增长43.19%。详情如下:一、整体概况截至2024年12月,我国有效认
2024年,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了认证机构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检查,共随机抽取300家认证机构,其中40家由市场监管总局进行检查,其他260家由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检查。现将市场监管总局检查的40家认证机构有关情况通告如